什么是幽灵式社交(ghosting)?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no hookup在社交中啥意思 什么是幽灵式社交(ghosting)?

什么是幽灵式社交(ghosting)?

2024-06-04 0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这个话题一直感兴趣,曾在团队里也粗浅探讨过,之前未经历也未深究,直到最近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

幽灵式社交是一种逃避型社交,也有人直接翻译成逃避性社交。

仔细回想,个人曾经在一段四年的关系里,也经历过断断续续的争吵与社交逃避(说白了就是冷战),包括被对方逃避和自己的逃避行为。

当时仅仅当成情侣间常见的情感处理方式,经过哄与被哄,一次次地和解,并伴随着自以为是的成长,就到了现在。

幽灵式社交行为不仅存在于情侣间,也存在于普通朋友、亲人、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中。而在社交软件和网络约会极为常见的当代社会,这似乎成了一种更常见的、不成文的“社会规范”。

“我跟这个人聊不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回他,而且对方也太傻X了,所以干脆不回了,他应该懂是什么意思”

“网络社交迷人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熟人关系和牵绊,反正谁也找不到谁,所以操作起来更容易”

“对方只是想睡一觉,并不是真的很有诚意,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现在的社交关系都很脆弱,与其被动,不如我先主动”

诸如此类的话语不绝于耳。

反思一下自己曾经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似乎也或多或少有一些轻级别的幽灵式社交( lightweight ghosting),潜意识主导下的行为仍有刻意不回复或者被动敷衍,这种不明确说“不”和“无告别”的态度反而可能让对方陷入与自己的循环对话寻找答案的不良情绪状态,对低自尊(self-esteem)和低自我价值(self-worth)的人是一种心理伤害。

幽灵式社交行为的分级

#MeToo运动的吹哨人、心理学教授 Wendy Walsh将幽灵式社交分为三个级别,轻度为“发信息给对方而对方不回复;中度为“你与对方见过几面,然后极力逃避,这个级别比轻度带来的伤害更大”;重度为“双方进入一段比较明确的关系,多指恋爱或者情感投入极多的关系,然后其中一方突然消失并且无任何解释或告别”,这种行为对有些比较脆弱的人带来的心理伤害可能是毁灭性的。

人是社会的人,社交是人一种生存技能,任何类型的社交排斥在人类大脑里产生的痛苦与躯体痛苦水平不相上下,甚至更甚,有不少研究表明吃止痛药其实是可以缓解这种痛苦的,足见其可能带来的实质性伤害。而这种社交排斥不分社交关系的类型,广泛存在在朋友、情侣、亲人之间,甚至可能你和你的宠物之间。

人类的大脑已经演化出了“社会监控体系”(social monitoring),指导我们如何利用当时的心情、环境和各种信息来应对社交变化,作出调整。但在幽灵式社交方式里,这种监控体系是完全失效的,被ghost的人被剥夺了做出调整的机会,这可能会让被排斥的人下意识地开始怀疑、否定自己,继而可能做出一些伤害自尊与自我价值的事情,这样的应对方式,在一个人非常在乎对方的时候更为常见,因为你们可能有过很多甜蜜、温暖的曾经,你会用这些曾经不停的说服自己,不停给对方的行为找合理化的借口。这可能会让人产生社交失控的心理和行为并感觉到痛苦,这在低自尊的人群中更多见,因为他们的大脑分泌的阿片类物质本身就相对偏少。

心理学界将幽灵式社交定义为“情感酷刑”(emotional cruelty),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冷战,但这似乎比冷战更甚,被排斥的人可能会觉得很无力,因为压根没有机会讨论问题所在,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帮助ta处理消化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就是要“憋”死了。

当代社会的浮躁和快餐式文化,信息时代的信息过剩,让真诚的情谊变得更难能可贵;而想要获取陌生人的信任、愿意让对方介入自己的生活也更艰难了。我一直认为,如何礼貌地保持距离和分寸才是社交礼仪课程里应学的第一课。

幽灵式社交行为的主体

幽灵式社交行为其实也可以告诉我们关于他或她的一些信息,简而言之,这是这个人应对让ta觉得不爽的事物的方式。逃避是简单粗暴也可能是很有效的避免接触让其不爽的人事物的方式。在网络约会盛行的社会里,这可能给不少人一种错觉,逃避一个没有任何关联的陌生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因为反正现实生活中彼此根本找不到对方。

Ghoster,也就是逃避他人的人,很多时候并不在意被逃避的人作何感想,多数只是在处理自己的“情感不适”(emotional discomfort),这些情感不适也许是不喜欢对方的一些话语、行为或态度,也许是不喜欢对方的长相,也许也是纯粹在双方都做自己的情况下并找不到一个感觉舒适的平衡点,甚至有可能是在充满未知的陌生人世界里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自我保护。这种经历越多的人,对ghost的行为也见怪不怪,情感上大概已经麻木了,因此自己采取这种方式的可能性也会越高。

可惜的是很多人目前还只能做到情绪化的表达,而不是表达情绪。

如何处理虚拟世界的幽灵式社交?

首先要问的问题是“我到底想要什么?” 和“对方想要什么?” 不少人在网络上仅仅是在找一夜情对象,但是一部分人却渴望在这里找到真爱甚至灵魂伴侣;有些人带着自己的理想型在网络上苦苦寻觅,有些人顺眼能看的就行;有些人过于随意,而有些人又过于认真。期望值的差别带来的失落可能是ghoster将这一行为付诸实践的一个直接动机。

情感脆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联系的桥梁,每个人都有情感脆弱的时候,这才是我们应该认清和学会面对的现实,而不是假装坚强。只是害怕伤害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情感联系的质量,同时这也是有这么多幽灵式社交行为的成因之一。

幽灵式社交行为中,被排斥方不是我们关注的唯一主体,由于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社交和情感暴力,行为实施方也应该同样获得关注。这个行为告诉我们“ta不舒服了”,无论什么原因,尤其在陌生人的社交关系里,这跟被排斥方本人和个人价值可能无太大关系。这里隐藏的信息还可能是,行为实施方可能并不想花精力处理这种“不适”,也可能并不懂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或者就是简单的不在乎而已。而被排斥方应该调整的,是自己的期待值。一个人期待陌生人在乎自己,这概率岂不就像期待黄金便便变成黄金一样么?

要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大概只能从自己做起,学会如何妥善地拒绝他人。同理心是个好东西,己所不欲,就勿施于人吧。

道歉也不是出路,而应坦然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界限,无论ta是你生命里的一个过客还是度过余生的那个人。直接说“不”,虽然听起来比较残忍,但比“对不起”blah blah发一堆好人卡和毫无征兆的消失要好得多。

还有,那些说,“网络世界就是这样,要是不适应就不要出来混”的人,与把强奸说成是“你穿的太暴露所以才被人强奸”的受害者有罪论的人有何区别呢?

如果你仍然是那个正直的你,那你并没有失去什么,让ta安静自由地做自己便是对对方和自己最大的尊重。也不要因此害怕承认和表达自己脆弱的一面,将能量留给让自己更在乎的人事物,岂不更好?

最后

幽灵式社交在🏳️‍🌈群体中似乎也很常见,少数群体的社区身份认同、社区凝聚力和同理心多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类似的社交暴力呢?

© 本文版权归 🈚🈚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